為什么說,品類先于品牌?
很多人做品牌,都認為首先需要有一個品牌名。
就像一個家庭有了寶寶,孩子出生前,最興奮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,就是給孩子起名字。做品牌也一樣,在給一些營銷班代課的時候,我發現創業者們最喜歡向我提問的,就是某個名字好不好。
我特別能理解他們的心思,一個品牌的名字,就像孩子的名字一樣,往往是凝結了創業者所有的希冀和愿望。
但是,很重要的一步是,在起名字之前要確定一個事情。就是你的店,你的品牌,到底要賣什么東西。這里的“賣什么東西”,指的就是品類。請注意,前方的話很重要——品類先于品牌,這就是打造品牌體系的第一邏輯。
為什么品類先于品牌呢?因為,消費者真正購買的,真正需要的是“產品”,產品才是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東西,品牌僅僅是輔助決策、輔助選擇產品的一種手段。
我們模擬一下消費者購買東西的場景就知道了。
比如,在某個周五下午四點多,一些辦公室的白領準備晚上聚餐。
聚餐發起者常會問一個問題:“哎,今天晚上大家想吃什么呀?”接下來,就會有人來提議“我們去吃比薩吧”,或者有人會說,“我想吃魚呀”,“燒烤不錯呀”發起者說,“比薩太膩了,燒烤不健康,要不去吃酸菜魚吧,很久沒有去吃酸菜魚了。”
“好呀好呀,我也挺想吃酸菜魚的”,很多同事附和道。
如果大家都同意這個品類,那么,接下來才是選擇品牌的時候。
有人提議:“我們去吃【太二酸菜魚】吧”,也有人說:“聽說【阿強酸菜魚】最近品牌升級,這老字號也挺好的呀”
最后,發起者決定:“那我們就去阿強吧,阿強是廣州做酸菜魚最經典的品牌了,肯定錯不了”。
在上面的場景中,消費者的決策路徑是:
第一,確定品類(排除了燒烤和比薩,確定了酸菜魚這個品類。)
第二,確定品牌(排除了太二酸菜魚,確定了阿強酸菜魚這個品牌。)
稍微留意一下身邊的人如何做出消費決策,就會知道,在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行業,品類一定是先于品牌的(當然,某些歷史悠久、覆蓋很廣的超級大牌可能例外)。消費者選擇你或者不選擇你的原因,很可能是喜歡你這個品類或者討厭你這個品類。就像十多年前的蛋黃派,品類興起的時候,所有做蛋黃派的品牌都能大賣,后面由于內含酒精,反式脂肪酸又過多,蛋黃派成為垃圾零食的代表而逐漸被時代拋棄,這個時候,消費者是拋棄了整個品類,里面的任何一個品牌都沒有辦法避免,哪怕當時的品類代言人,好麗友蛋黃派,也無法扭轉局勢。所以說,沒有不好干的行業,只有做不活的企業,這就是扯淡,如果現在還去做BB機尋呼機的朋友,這個行業好干么?當品類趨于消亡的時候,沒有任何品牌能夠阻擋。
中國很多研究傳統文化的儒商都會講“明道取勢優術”。雷軍也曾經說:站在風口上,豬都會飛。
這里所說的趨勢、風口,某種意義上指的就是品類。
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營銷課程喜歡講品類戰略、品類賽道、喜歡說搶占空白的品類空間;
比如,當年樂凱撒,以榴蓮比薩創造者的身份獨創品類,在一個無人競爭的賽道里狂奔;
又比如,當年喜茶號稱“芝士冷泡茶首創者”,一下子開創了整個芝士奶蓋的品類;
再比如,探魚在深圳海岸城開業時,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做烤魚專門店,哪怕有,也沒有開進商場里。探魚成為了烤魚品類里唯一的正規參賽選手。這種優勢,怎么可能有人能追趕的上。
在消費者的記憶結構里,品類先于品牌。
消費者的記憶結構里,也是品類先于品牌的。不信,你拿出手機,翻看一下手機通訊錄或者微信通訊錄,你會發現你存了挺多半熟不熟的人的聯系方式。這種半熟不熟的人你甚至不會存他們的姓名,但你一定會存他們的行業或者做什么的。比如,我的手機通訊錄里就有這樣存的:做印刷的,備注為“印刷 張”,提供百香果原材料的 “百香果汁”,做鐵藝的“鐵藝 陳”,做菜單設計的“菜單設計師 張總”。
我們假設這些人的名字就是他們的個人品牌,他們為我們提供什么產品或服務,就是他們的品類。我們會發現,對于一些不是特別常見的人,我們根本不記憶他的品牌(名字),我們僅僅記憶他們是做什么的,當我有需求的時候,我能找到他就行。至于他叫什么,跟我其實沒什么關系。對我們重要的是他們是做什么的,他們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。
最本質的原因是,品牌(名稱)與消費者的需求沒有直接關系,但品類(產品)卻是第一指向消費者需求的。